作者: 馬源劭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4-26 09:08
“哎呀,老哥,真不是我要藏著掖著,這一季的‘蘇薯28’苗子真的已經訂完了!要不您再看看別的品種?”4月23日,成武縣茍村集鎮王莊村,一個身材消瘦的漢子,褲腿上沾著泥巴,兜里揣著修枝剪,正與幾位東北口音的老板爭論不休。若不是周圍人一口一個“王總”地稱呼,路過的人準會以為這是哪個莊稼漢在閑聊。
這位被稱作“王總”的漢子名叫王剛強,今年43歲,是十里八鄉有名的“紅薯大王”。
“早些年,家里窮得叮當響,老人生病還欠下不少債。”王剛強送走客商,抬頭看了看熾熱的太陽,抹了把額頭的汗水,“那時候天天愁得睡不著覺,在地里刨食能刨出幾個錢來?”
從2006年開始包地種莊稼的王剛強,在十年前決定轉型成為“新農民”。2015年,他咬緊牙關,湊了些錢,直接跑到省農科院,硬是扛回了幾麻袋新品種紅薯種苗。
第一年試種20畝,卻遭遇了重大挫折。“收紅薯的車來了又走,人家說咱這新品種沒聽過,怕不好賣。”王剛強現在說起來還直搖頭。眼看著滿地的紅薯就要爛在地里,當地鎮干部找上門來,硬是把紅薯全部賣了出去。那年他凈賺了3萬多元。
第二年,王剛強的新品種紅薯還未成熟,去年的商販就找上門來,執意要全部收購。
就這樣,嘗到甜頭的王剛強開始較上勁。別人種紅薯買現成的種苗,他卻堅持自己育苗;別人守著老品種,他卻頻繁地往各地的農科院跑。年年最熱的時候,他總是光著膀子在高溫棚里做試驗,汗珠不停地往下掉。現在,他已經“專職”賣紅薯種苗了。
走進育苗大棚,十幾個大娘正麻利地分苗。“日結工資,一般都能掙100元左右,手腳快的能拿200多元!”55歲的王翠萍手上不停,她就是自己口中“手腳快的”,“原先在外頭打零工,顧不上家,還沒這掙得多。”如今,周邊空閑的婦女成了育苗基地的主力軍,每天都需要二三十人。王剛強的工資賬本上,天天的工錢支出就得有3000多元。
王剛強的這15個高溫棚,原是鎮上的扶貧項目,他租下來既幫集體增收,又能擴大規模。除此之外,他還投資50多萬元建了88個低溫大棚。“育苗階段不同,需要的大棚也不同。”看著滿棚翠綠的種苗,他向記者介紹。
“最后一棚擴繁大田苗‘西瓜紅’,手慢無……”打開慧豐薯農科技有限公司的抖音號,可以看到王剛強發布的短視頻有100多個,而且點贊數也不少。新農人怎能不搭上新時代的電商快車。王剛強劃拉著短視頻說:“農科院介紹的老客戶訂單大,但短視頻客戶數量增長速度快。”目前,他運營著三個新媒體賬號,帶來的客戶占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。
王剛強的育苗棚外經常停著各地牌照的貨車。如今,他的紅薯苗南至廣東,北到吉林,甚至在新疆的土地上也扎下了根。“從10月份開始育苗,一直賣到第二年7月份。根據季節和氣溫,從南方開始向北銷售。”王剛強說,其實7月份之后,廣東的客戶仍有收購的意向,但他忙活了大半年,總想著能休息一段時間。
今年,王剛強預計能賣出2000多萬株紅薯種苗,因為基地目前的產量有限。明年,他的目標是賣出3000多萬株,否則根本無法滿足市場需求。
記者 馬源劭